你们知道吗,被誉为“电话之父”的贝尔还发明了助听器,是在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。
1878年,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了第一个碳助听器。助听器由碳麦克风、耳机、电池、电线和其它部件组装。
1890年,奥地利科学家Ferdinant Alt准备了第一代管助听器。
1904年,丹麦汉斯·德曼特(HansDemant)和美国莱塞·哈奇森(ResseHutchison)共同投资了大规模生产助听器。到20世纪40年代,有两种助听器:空气传导和骨传导。在这一时期,助听器在技术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改进。虽然他们能满足一些聋人的需要,但仍有许多缺点,如噪音太大、音量大,如17寸电视、不易携带等。
1920年,在热离子真空管(热阴极管)出现后不久,出现了真空管助听器。随着真空管技术的不断发展,助听器的体积逐渐减小,实现了主电池的分离。1921年,英国首次生产了商用电子管辅助设备。因为电子管需要两个电源(一是加热电子管中的灯丝使其发射电子;二是驱动电子通过栅格到达阳极。因此,这种助听器又大又笨重。虽然增益和清晰度更好,但几乎不可能携带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汞电池取代了锌电池,导致电池的尺寸大幅缩小,最后电池和助听器可以结合在一起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出现了印刷电路和陶瓷电容器等新技术材料,导致综合助听器的体积大幅减少,使助听器可以随身携带。渐渐地,助听器也开始使用峰值(pc)和压缩(agc)等技术。
1943年,综合助听器的发展开始,把电源、话筒和扩音器安装在一个小盒子里,这就是现代盒子助听器的原型。同年,丹麦设立了两家大规模生产助听器的工厂,一家为Oticon,一家为Danavox。助听器的尺寸越来越小。最后,比赛就像烟盒一样大,携带起来也很方便。
1948年,半导体问世,电子工程师立即将半导体技术应用于助听器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使用一些半导体元件可以进一步减少助听器的体积。如果所有的半导体元件都被使用,声学反馈将是不可避免的。
1953年,晶体管助听器的引入使助听器有可能发展成小型化。 1954年,出现了眼镜式助听器。为了避免声学反馈,设计者将接收器和麦克风放在两侧的手臂上,但未能实现双耳佩戴。 1955年,在单个太阳穴上引入了单一身体的眼镜式助听器,使得可以在双耳中佩戴助听器。
1956年制造了耳背助听器,不仅进一步降低了音量,而且超过了眼镜和卡式助听器,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助听器销售渠道。
1957年,人工助听器问世。新型陶瓷麦克风具有宽而平的频率,克服了以往压电晶体的缺陷。钽电容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电容体积,晶体管电路在集成电路的小型化方向上迅速发展。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,助听器的体积进一步减少。耳内助听器出现后不久,半耳钉、耳道、全耳道助听器相继出现,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患者的心理和审美需要。
1958年,中国开始生产盒式助听器。
1988年,一种可编程助听器被用来改造一些带有遥控器的听力程序,以获得最舒适的听觉感觉。可编程助听器采用广角麦克风和定向麦克风助听器,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嘈杂环境中使用不同的听力模式,使声音听起来更加清晰。有定向助听器的人不看你,但他在听你的演讲,所以听似乎有一个特殊的目的。据说美国前总统戴着这样的助听器。
集成电路的出现迅速取代了“晶体管助听器”。集成电路IC于1964年推出。它们重量轻,功耗低,更稳定。近年来,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,助听器逐渐发展成为智能化和内化化:1982年,“驻极体话筒”的问世实现了助听器的小型化,灵敏度和清晰度达到了新的水平。 ;随着“计算机编程助听器”的出现,助听器的收益最初已经过智能调整,助听器已经达到了另一个新的水平。 1997年,“数字助听器”进行了智能调整,使用极为方便,性能更高。
随着助听器技术的发展,现在又推出了全数字助听器,性能上远高于模拟计算机,使耳聋患者拥有更加良好的体验度和舒适度。
Link:“电话之父”的另一项伟大发明——助听器
REF: ITE hearing aids, BTE Hearing Aids, Hearing LossThe article comes from the Internet.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, please contact [email protected] to delete it.